欢迎浏览仁化文明网!
您所在的位置:仁化文明网首页 > 仁化风貌 > 内容

中国传统村落——城口恩村的千年风采(红色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来源:县委宣传部、县史志办、城口镇恩村

  编者按: 

  仁化县作为粤北古县,共有3个村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7个村纳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这些村落现存比较完整,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为返璞归真的生活追求提供了参考。“仁化发布”平台陆续推出“围观古村”系列篇章,以飨读者。 

  

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是千年古村,也是革命老区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古村落、韶关市“红色村”党建示范点。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力部队在城口镇休整。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驻扎在恩村,开展宣传活动,筹粮筹款,为红军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休整期间,红军一边向人民群众做宣传工作,书写标语,召集开会,宣传革命思想,一边发动人民群众起来闹革命。同时,劝诫地主、土豪捐赠粮食物品。对于冥顽不化,抗拒革命的土豪劣绅,予以没收财产,并将所没收的财产除作补充部队给养外,将大部分分给贫苦百姓,得到了恩村民众的积极支持。11月4日发生了铜鼓岭阻击战,战斗历时两天一夜,双方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受伤的部分战士从阵地上撤下后在恩村临时救治站治疗。有的战士因伤势过重,牺牲在此。主力红军离开城口后,有红军伤重战士被当地的反动武装杀害,被当地村民偷偷掩埋在恩村附近。
 

  

据村中的老人相传,红军经过恩村时,红军首长与恩村族长蒙文顺当时就座于观光坊两侧麻石条上,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在恩村观光坊墙壁上,留有1932年刷写的十条“红五月”革命标语。
 

  

恩村红色革命遗址群,包括世科祠、蒙氏家庙、昆寿公祠、德志祠等红军长征活动地,以及上门红军桥、马岭红军桥、细河仔红军临时救助站、红军长征古驿道等旧址、遗址。
 

 

  

“红五月”标语见证峥嵘岁月
 

  

1932年4月,红三军团转战仁化时,派出100余人的工作队到周边各村开展革命宣传工作,“红五月”标语即是红三军团在城口作短暂休整期间所刷写。在恩村,红三军团指战员广泛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并在恩村观光坊墙壁上刷写了10条“红五月”标语。1996年,由仁化县人民政府出资,县文化局组织实施,将“红五月”标语进行揭裱,于2000年陈列在仁化县博物馆《仁化县革命斗争史》展厅进行保存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
 

  

标语内容:纪念“五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纪念“五一”拥护苏维埃劳动法;纪念“五一”“五四”“五九”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纪念“五五”学习马克思和列宁主义;纪念“五卅”援助上海罢工运动;纪念“五卅”拥护无产阶级的领导……
 

   

 

  

接力守护红军烈士
 

  

1934年11月2日,红军长征主力在城口镇作短暂休整。4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血战铜鼓岭,粉碎了敌人企图增援城口的阴谋。战斗结束后,一位身负重伤的红军连长,在抬往临时战地医院时,在担架上不幸牺牲,后被恩村老百姓安葬在细河仔村附近的杠尾。1963年修建106国道,恩村百姓自发组织搬迁坟墓,除了红军烈士骸骨外,还有其当时的随身物品镜子和水壶。在该山顶还有战壕几百米,曾被红军及游击队所用。
 

  

此外,红军指战员迂回到厚坑至恩村之间的岔口分两路进军时,有两位负伤的红军战士不慎掉队,伤势严重、身体非常虚弱,艰难地来到恩村的海螺,靠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被反动势力残忍地杀害。几个好心的恩村村民将两位红军战士安葬。2008年重修了坟墓。每年清明时节,恩村小学都会组织学生扫墓,进行红色历史宣传教育。
 

  

2022年4月20日,这3位红军烈士遗骸与全县其他零散烈士墓被集中迁入铜鼓岭烈士纪念园,以此告慰烈士英魂,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  “红军桥”接续长征路

 

  

上门红军桥,位于恩村村委会上门村小组,高速路桥下,该桥为麻石结构,长4.6米、宽1.7米、拱顶厚0.70米,高3.3米。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过境仁化来到恩村,途经此桥。
 

  

马岭红军桥,位于恩村马岭村组,距106国道150米处,该桥为麻石结构,长8.8米、宽2.85米、拱顶厚0.70米,高3.50米。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过境仁化来到恩村,途经此桥。
 

  

 

    临时救治站医治受伤红军

 

  

恩村细河仔村小组蒙氏广德堂,是清代建筑,屋前面属青砖结构墙,屋后面属泥砖结构墙;有门楼,门口坪。广德堂附近有一个瞭望哨所,瞭望哨所三面有枪眼,宽3.5米、深3.2米、高3米。铜鼓岭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战士,从战场上撤下来后在此临时救治站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