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仁化文明网!
您所在的位置:仁化文明网首页 > 仁化风貌 > 内容

中国传统村落——城口恩村的千年风采(人文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来源:中共仁化县委宣传部、城口镇

  编者按: 

  仁化县作为粤北古县,共有3个村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7个村纳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这些村落现存比较完整,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为返璞归真的生活追求提供了参考。“仁化发布”平台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围观古村”系列篇章,以飨读者。 

  

恩村全貌。 

 

  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是千年古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古村落、韶关市“红色村”党建示范点。 

  恩村交通方便,武深高速、国道106线穿村而过,距离武深高速城口出口约2公里。仁化县母亲河锦江河上游贯穿恩村、城口,上达湖南汝城。恩村古时水运发达,是往来南北重要的驻足地和物资商品重要的中转地。古驿道穿村而过,连接仁化县城及经城口镇至湖南汝城,是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的主动脉。古驿道旁的古宗城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一直作为韶州府的巡检司署,镇守湘粤边界。

 

恩村码头所在地。 

    

  恩村古村是一个神奇的岭南望族,一个曾经钟鸣鼎食的宋明世家。这个300多户蒙姓的小山村,该村蒙氏始祖蒙念四于宋神宗元丰年间由江西于都来韶州经商,卜居仁化恩村。到第三代蒙天民首开科甲,考中南宋庆元年间进士,被宋宁宗钦点为仁化县知县。蒙天民之后,子侄孙辈又相继出了蒙应龙、蒙英昴、蒙渊龙等进士。自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小山村共出过26位进士,考上武举、岁贡、拔贡、监生、庠生、太学生等300多人,可谓冠盖如云,人才济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方民俗研究会劳格文博士誉为“江南第一世家”。

  

恩村农户保存的古官帽。 

    

  蒙天民是恩村八百多年仕宦风光、官场荣耀的开创者,对家族和家乡仁化县都有杰出的贡献。宋朝以前的仁化县素称仁阳,宋宁宗钦点蒙天民为仁化知县的圣旨上,就有“式霈阳城之仁,轸念民瘼,殚心治化……”之语,因而仁阳故地有了仁化的县名。

 

   

  当时仁化县治刚从走马坪迁至现在的老县城,茅寮土屋而已,史志有“有县无城”的记载。天民到任后,殚精竭虑,构建营房、建立县衙、修筑城墙堡垒,整修渡口码头,设立学馆,使县城初具规模。并力促疏河淤、炸滩礁,开通锦江河运,对仁化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蒙天民过世时,南宋宰辅文天祥,亲临恩村奠祭(祭文记于县志、族谱),并亲自为同科进士蒙英昴题写钦赐“进士坊”匾额(残匾额尚存恩村)。

  

恩村农户保存的浮雕牌匾。 

    

  蒙英昴是南宋宝祐年间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历官国子监教授、临安督学、襄阳招讨使,总领江南五省军政,文天祥为宰相时,力荐他为参知政事。因遭奸臣贾似道陷害,被逼辞官回乡。这时元军已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国破朝倾之际,文武兼备的蒙英昴为护乡保家,便主持修筑了恩村的古城堡。他选择了住宅集中的临河高地,圈以城墙,构筑四方城门,四面开挖护城河,引恩溪水环城围护,成为当时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的城防要塞,保全了恩村数百年免遭兵匪之灾。后来这个城堡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一直作为韶州府的巡检司署,镇守湘粤边陲。蒙天民至蒙英昴时代,是恩村的勃兴时代。

  

恩村古城堡。

    

  到了明清时代,蒙氏家族进入鼎盛期。明朝天顺年间,蒙禄昌中了进士,由奉直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历官衡州、桂阳州知州,政绩卓著。明英宗旌其贤廉能,赐建“五马坊”,赏联二幅,都是名家撰写。其时蒙氏族人已数代书香,为官出仕者冠盖连云,人才济济。禄昌之后,又陆续建了登第坊、都台坊、北门楼、图南门。万历年间又重修了始祖家庙,新建二房词、世科祠、功德祠等七个祠堂,加上门楼、牌坊、寺庵、孔庙,以及钩檐斗角、纵横交错的宅巷民居……一个富甲一方的蒙氏官村已经形成。

 

恩村五马坊和观光坊。 

 

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的世科祠。 

    

  作为岭南显赫家族,蒙氏族谱自宋元至民国,历经九次重修,重修序跋,以及七大家庙宗祠楹对,均由当世宰辅、尚书、侍郎、参知、名士大家等撰写,包括有文天祥,陈与义、叶顒 (yóng)、欧阳玄、杨起元,文学书画大家宋濂、赵孟頫、钱南园、两广都督朱瑛等撰写,兼附赞语云云。

 

文天祥所作赞。  

 

赵孟頫所作赞。 

 

  历史的云烟消磨了昔日的荣华,淡泊了久远的记忆,在长期的官宦外迁、异地繁衍中,恩村的留守人丁仍然坚守着先人“耕读兴家”的祖训,延续着气贯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伦理氛围,尽力守护着恩村文化古迹和历史荣耀。  

  

恩溪古村公园。